上瘾模型是一套理论,对产出习惯养成类产品具有指导意义,理论要落地才能真正的发挥其蕴含的价值。
下面让我们从实际出发,结果上瘾模型的各个阶段来做一些简单分析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。
触发是上瘾模型的第一个阶段,良好的触发能帮助产品迅速获取用户。
触发的方法论:用户定位→触发设置→触发升级。
1.用户定位
对于产品而言,解决用户需求是首要任务,要解决需求,先得定位用户。
用户定位信息包括:年龄,性别,地域,消费行为等等。
例如我现在要创造一款主打奢侈护肤品销售的电商产品。那么其用户信息应该为:生活在发达地区,一二线城市,这些群体平时热衷于护肤保养,美肤美肌,注重皮肤管理。经常在小红书,护肤论坛等发表想法,并且有很强消费能力的年轻女性。
2.触发设置
在完成用户定位,并获取需求之后,接下来就要开始设置触发了。先思考这么几个问题:
设置哪些触发?
给谁传递触发?
触发何时生效最好?
触发并非多多益善,如何将合适的触发在合适的时间,合适的平台传达给合适的用户很重要。这么做不仅能降低触发成本,更能提升触发效果。
选取正确的触发接受对象
例如现在要做一款初中生在线教育平台,帮助初中生巩固知识,拔高能力。可能你会马上想到去学校挂横幅,给学生发传单,做宣讲。虽然产品定位是初中生,你也将触发信息合理的传达给了他们,却会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。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用户错位的问题。这款产品的体验者是初中生,但是付钱的却是家长。
表面上应该将触发传达给学生,但是由于学生往往没有相当的经济能力去体验这款产品,所以应该将触发传达给学生家长。
比如在线上,向班级群内学生家长推广产品,或是跟学校达成战略性合作,在线下的家长会期间做宣讲。
选取合适的触发方式
受限于成本,精力,时间等因素,很难对产品设置面面俱到的触发,因此要根据产品的用户定位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触发方式。
①付费型触发:该类型触发适用于资金充足的产品,常见形式为广告,产品ASO。做广告或是通过搜索引擎做推广,价格较高。
付费型触发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渠道的广告、搜索引擎优化(SEO)、应用市场搜索优化(ASO)等付费的方式吸引用户下载该APP,瓜子二手车为赶集网内部孵化的项目之一。
早在PC时代,赶集网与58同城就在SEO领域获取了大量的流量,脱胎于赶集的瓜子。其广告风格和广告策略都延续了赶集的风格,更深知付费型触发对早期获取用户的意义,在SEO保持一定的水准之余。
进入了移动时代,瓜子更是号称投入了20亿的品牌投放。据统计在主流城市,10个中国人有9个知道瓜子二手车,6个人提到二手车先想到瓜子。
可以说通过各种渠道的广告及搜索引擎优化的技术优势,瓜子二手车已成为了国内最知名的二手车网站,那句孙红雷的那句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”广告语更是耳熟能详。虽然尚未达到广告语所说的“遥遥领先”,但确实是充分发挥了付费型触发的优势。
但同样由于过于依赖打广告来触发用户,在将新用户发展为老用户的过程并做得不够。在中国车市沉入低迷后,如今的瓜子已经彻底背离了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”这一既有定位,彻底沦了中间商。
一直以来,瓜子二手车在营销费用上支出,都是不遗余力的。瓜子二手车目前是“每卖一辆车,就亏损一辆车”,每月的亏损额都在1亿元以上。所以说付费型触发在冷启动时,确实有见效快的优势,但如果将新用户留存下来,还是需要回归产品的本身。
② 回馈型触发:相比于付费型触发的高成本,回馈型触发更加侧重精细化的运营,让产品暴露在聚光灯之下,适合小型的初创公司。
KOL推广
事实证明,许多产品的传播与爆红跟流量平台KOL具有很大的关联。KOL虽然比不上流量明星,但是其推广能力不容小觑。利用其流量效应,可以有效的在各大粉丝群,各大流量平台产生触发。
例如抖音的大火促成了许多火爆歌曲,游戏主播也能让游戏产品产生强力的触发效果。此外还有B站UP主,微博,知乎大V等等。
文章资讯
该种形式主要是让产品借助新闻媒体,公众号的力量。通过运营,让产品信息从一个点开始,向周围迅速扩散,登上热搜,头条等;或者利用公众号发布产品推文,形成爆文。
③人际型触发:人际型触发依赖于社交。产品依托于人,人是社会的动物,各种社交网络的交织错杂让人际型触发成为最有效的触发方式。常见形式为分享和助力。
通过社交平台将自己的成就,活动结果进行分享。例如王者荣耀王者段位达成分享,英语流利说打卡成就分享,阴阳师礼包抽取分享等。
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是一种及其有效的外部触发。拥有熟人信任“背书”的产品推荐,可以引发企业经营者和投资人所渴望的“病毒式增长”,利用人际型触发来促进用户积极地与他人分享产品的优势,例如微博上的点赞、或者之前咪蒙公众号的各种爆款文章的朋友圈分享。
如果说在过去有哪个互联网企业最令人诧异,那莫过于拼多多了。为什么拼多多能在阿里与京东的夹缝中生存?为什么仅仅短短三年拼多多就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?为什么在2019年拼多多的市值曾超越了京东?
在拼多多的身上有很多标签,例如山寨、消费降级、拼团购物,但在拼多多身上,真正关键的标签是社交电商。在借助与腾讯的渠道及去中心化的拼团模式,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拼团发起者,都是宣传和购买的参与者。建立在熟人社交的基础上,人们对于这种拼团模式的信任度更高,参与度和活跃度也更强。
拼多多最早就是通过这种营销模式,获取了大量的用户流量,实现了在中国电商市场上的病毒式扩张。可以说,拼多多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实现的,但这种成功的关键是人际型触发带来的病毒式增长。人际型触发是把双刃剑,过度的分享反而会给新用户带来社交压力,因此建议限制用户每日分享的上限。
④自主型触发:自主型触发重在唤醒老用户。前面的付费型触发,回馈型触发和人际型触发是从0-1的过程,侧重拉新;自主型触发是从1-100的过程,旨在刺激老用户持续使用产品,侧重转化和留存。常见的形式为每日通知,每日打卡等。
在这里,要注意触发的时间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得以利用,众多APP的出现同时也让用户的注意力被大幅分散。
让产品在正确的时间点推送消息,不仅能降低消息被湮灭在浩瀚消息池的可能性,还能恰当的抓住用户的眼球。
例如外卖类产品应该在用户每日的吃饭时间段推送美食信息;娱乐类产品应该在用户的休息时间段推送内容。
3.触发升级
触发升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。触发升级能将外部触发转化为内部触发,内部触发往往与用户的情感,思想关联。这么做不仅能大幅降低实施外部触发带来的成本,还能增强用户与产品的黏性。
在产品迭代中,应该注意收集用户信息,从科学的数据分析出发,归纳出用户的使用习惯,加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,逐步的将产品与用户情绪,行为习惯等绑定。
例如许多社交产品里的匿名功能,树洞功能都能营造出强大的互动效果,让用户在渴望宣泄情绪,释放压力的时候能够立马想到产品。又如用户在高兴或伤心的时候,会去微博,微信朋友圈发表动态。
4.小结
一个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,在不同阶段会设置不同类型的触发。例如前期,在资金充足情况下可以着重于付费型触发,让产品频繁出现在用户生活中,打响名号;在中期,已经收获了一些用户流量,为了降低成本,可以采取回馈型触发和人际型触发,在各大流量平台上精细化运营;在后期,采用自主型触发或者内部触发,通过每日推荐,每日消息,情感关联等提醒用户持续使用产品。
在福格行为模型中,行动受三个因素影响:触发,动机,能力。触发在上一部分已经讲过,不再赘述。
动机决定你是否愿意行动,其实就是需求。因此需要先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把握。
能力是相对的,多维度的。时间,金钱,操作难度等都会限制用户使用。我们着重讲这部分。
行动的方法论:定位限制因素→排序限制因素→提升用户能力
1.定位限制因素
为了增加用户去使用产品的可能性,产品经理需要找到用户在完成某一操作中,最困难的点在哪里。
是用户没有足够的金钱去充值?还是时间不够?还是产品使用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?
例如B端产品受限于需求,产品的使用往往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。所以,对于企业员工而言,限制因素就是产品的操作难度。
有时某些深层的限制因素不易察觉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流失用户入手。通过对流失用户的出走原因做调查,结合数据分析,找到隐藏的限制因素。
2. 排序限制因素
限制因素往往不止一个。特别是对于C端产品而言,其用户的量级可能会突破亿级单位,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。这种情况下要抓住主要的限制因素,从大局出发,兼顾成本。
例如腾讯视频VIP制度,VIP用户看视频免广告。有些用户不想充值,又想视频无广告,就会造成部分用户流失。这里就出现了金钱和时间两种限制因素,而且金钱是主要限制因素。显然腾讯视频不可能为了迁就普通用户而免广告,这么一来会让VIP用户无法产生尊贵感,甚至会导致部分VIP用户出走,盈利受损。
3.提升用户能力
能力的提升是相对的,同时也是解决限制因素的过程。
直接提升用户能力
通过直接对用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来完成使用。例如对企业员工进行B端产品的使用培训,降低产品使用难度。又如各类手游的新手教程。
简化产品使用流程
通过增加辅助功能或者简化产品操作来间接帮助用户使用。例如抖音为发布小视频的用户提供道具,美化,美颜等辅助功能,降低视频制作难度。
又如许多产品与微信,微博,QQ等第三方平台合作,简化注册和登陆流程。
4.小结
用户产生了需求,就意味着具备使用产品的动机。在经过合适的触发后,用户能力成为使用产品最大的障碍。能力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,先对各种限制因素的定位,筛选,按主次排序出限制因素;再通过对用户培训,指导或者简化产品使用流程来辅助用户实现操作。
多变的酬赏是吸引用户使用的有力工具,包括社交酬赏,猎物酬赏,自我酬赏。
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,只包含单独某个或某两个酬赏的产品几乎不存在。多种酬赏形式的共存刺激用户使用。
酬赏的方法论:酬赏层次性把控→多形式酬赏的转化与升级
1.酬赏层次性把控
酬赏太容易获得就变得没有挑战性,用户兴致不高;酬赏太难获得,容易打击用户自信心。因此,酬赏的设置应当具有层次性。
在酬赏获取的前期,设置一些低门槛任务或简单性的操作,让用户迅速体验到酬赏的巨大魅力。在中后期,应该把难度逐级提高,刺激用户为了获取与前期相当的酬赏而持续使用。
例如大部分游戏都设置了首胜奖励,用户每隔24小时之后,赢得的第一场胜局会有大量的奖励,而后面的对局奖励几乎只有前者的1/10甚至更少。
又比如拼多多的砍价机制。前期只要有几个好友帮你砍价,就可获得几乎60%的免费价格,越往后,砍价的成本也就越高。
2.多形式酬赏的转化与升级
酬赏不能孤立,多种形式酬赏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升级能优劣互补,更好的吸引用户。
比如你在知乎的平台上发表文章,你有机会获得读者的打赏,这就是猎物酬赏;你的文章会被人收藏,点赞,评论,当你的写作水平达到官方认证时,你就成为了专栏作家,心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,猎物酬赏升级为自我酬赏;最后你会收获很多粉丝,订阅者,有许多读者会向你请教交流,这就变成了社交酬赏。经过这一系列的酬赏转化后,你对平台的认同度和信赖感就会增强。
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转化和升级呢?首先要为产品设置多形式的酬赏。
其次将酬赏进行等级排序,例如在王者荣耀中,猎物酬赏包括金币,英雄碎片,皮肤等等,这是低层次的酬赏。往上是自我酬赏,成为王者的成就感,操作英雄的操纵感。再往上就是社交酬赏,享受与好友开黑的乐趣。
然后为每种类型的酬赏设置一个临界点,用于连接不同类型的酬赏。比如当你累计18888的金币后,你可以在商城购买你喜欢的英雄,英雄的增多让你在游戏中有机会体验更多的操作;随着英雄池的扩大,你可以在带妹开黑的过程中享受被吹捧的乐趣。在这里,金币,英雄数量都是临界点。
触发,行动,多变的酬赏能让用户与产品形成短暂的联系,但这种联系不够紧密。
即使产品操作简单,奖励繁多,但是如果用户自身没有投入,那么随时都有被其他产品取代的可能,因为用户的替换成本很低。
例如,微信之所以能长居社交霸主地位,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用户在微信内沉淀了复杂的关系链。任何其他社交产品试图取代微信都十分艰难,因为用户的迁移成本和替换成本太高了。
根据心理学表明:用户对某件产品或某项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,对该产品或服务就越重视。
投入的方法论:设置引导→转化投入。
1.设置引导
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。让用户开始投入很难,哪怕是点滴投入。在人的潜意识中,往往会有防备心理。而设置引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能够卸下防备,开始投入。
俗话说得好:要想马儿跑,就要喂好草。同理,引导用户最好的方法无疑就是酬赏。
在产品与用户连接的前期,不能操之过急的让用户进行投入。应该让用户充分享受各种酬赏,建立与产品的信任感。
例如许多产品都有新人补贴,让用户在首次使用形成对产品的好感。又如许多内容型产品,在前期为用户提供免费小说,文章等,等待用户与产品建立不可割舍的联系后,逐渐开始收费。
2.转化投入
设置引导之后,最难的还是在如何让用户确实的去投入。投入分很多中,可以是时间,也可以是精力,亦或是金钱。相比而言,金钱的投入是较难的,在这里给出两种方法。
强制付费——威逼
赠券效应:当人们认为自己离目标越来越接近时,完成任务的动机会更加强烈。
利用这一点,逼迫用户充值,例如小说看一半中途收费。
提前体验——利诱
正所谓氪金一时爽,一直氪金一直爽。让用户在免费情况下享受增值性服务,如各种VIP特权,引诱充值。